在公司街上,西大直街今哈工大建筑学院大楼后身,有一座非常明显的新艺术风格建筑。这栋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券圆形的入口,而这种曲线构造的线条也成为建筑的主体风格。据说,20世纪20年代,登上这座建筑三层上的瞭望塔楼,松花江清晰可见,整个哈尔滨一览无余,风光无与伦比。
这座老楼建于1906年,当时是俄国驻哈总领事馆(有些材料中现实这里最早是“中东铁路技术学校”是有争议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屡次失火后也曾在此临时办公。1920年领事馆关闭,这里改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6年学校扩建,沿联发街侧翼扩建了三层建筑,设礼堂、健身房等,形成一座凹形建筑。扩建的建筑师是斯维利多夫。2004年12月21日发生火灾后,老楼被内部改造,2010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这里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建筑整体色彩稳重大方,体现的高校的严谨和庄重,外立面细节的处理,又使老楼不失活泼。
多变的窗户造型与人像雕刻,富于动感。
建筑后身是一个由其他教学楼组成的小院,院里被五六个篮球场占据了大多数空间。这里曾经是教学楼、宿舍楼、实习工厂三位一体的学习生活区域,建筑线条简洁明快,细节部位,譬如烟囱依然显露出设计者的考究。
从正门进入,就是哈工大博物馆的展厅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碑下,是这栋建筑中曾经用过的百年瓷砖。
入口处的门厅继承了建筑特色的曲线线条构成,类似的入口结构,在哈铁文化宫图书馆、永安文化用品商店都能看得到。
展区的展示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一层为校史展厅,包括建校早期的办学历程、共和国的工程师摇篮、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前进中的哈工大4个部分;二层为专题展厅,包括知名校友展厅、光荣革命传统展厅、科技成果展厅、临时展厅。
一字型的走廊成为这座建筑中主要的水平交通形式,走廊两边曾经分别设有绘图室、教师、教师办公室、校长室、图书室和物理教研室,教学区和办公区既处于一栋建筑中又在使用功能上有所划分。
这是馆内展出的,扩建前这座建筑的模型。
1924年中俄工业大学教师的文件柜、20世纪50年代初,哈工大校长的办公桌、20世纪80年代,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使用的导轨绘图机。
哈尔滨第一届学校联合运动会上哈工大足球队的合影。
这一面照片墙,展示的是哈工大对哈尔滨城市面貌的形成所做的贡献。
大家熟悉的霁虹桥、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哈尔滨清真寺、哈尔滨极乐寺(鼓楼、钟楼、藏经楼)、索菲亚教堂、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哈工大博物馆)、哈尔滨国际饭店(原国际旅行社)、马迭尔宾馆剧院、尼古拉教堂院内的伊维尔圣母小礼拜堂、防洪纪念塔、工人文化宫、友谊宫等保护建筑,都是哈工大师生设计、主持修建或指导监督改造的作品。
这是一段百年房梁,可惜2004年一把大火烧成焦炭,博物馆将此作为展品展示,大有“前事不忘”的态度。
二楼的平面布置与一楼基本相似,在走廊尽头,有一段小走廊。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楼内的礼堂。
这里刚刚举办完毕哈工大建筑学院研究生的开学典礼。
走廊的两端是楼梯——这栋建筑里的老楼梯应该算作另一个亮点,别致而富有韵味,与老墙裙相映成趣。
哈工大博物馆的开关时间为周二~周六的9:00~16:00,周日、周一和周四下午为闭馆时间。馆内的讲解员,多为热爱母校的研究生,且培训与考核标准都非常严格。
高校将有历史的老楼设为博物馆,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但2004年的大火和后来的大规模改造,必然改变了建筑的历史原貌,这点就非常可惜了。所以希望产权单位都能善待老房子,保证原汁原味的文化传承。
可惜外立面重新粉刷了颜色,历史感打折扣了
里面改造的更厉害
呵呵,这篇可以和拆气象台那篇对照着读,同一个单位,一方面想铭记历史,一方面又毁掉历史。目的不同、心态不同、历史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