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小说《哈尔滨档案》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作者从母亲收藏的一张旧相片谈起,再现了一个辗转几大洲的“国际家族”近一世纪以来的艰难历程。小说的作者玛拉-穆斯塔芬是澳大利亚籍犹太人,出生于哈尔滨,5岁时随父母移居澳洲。

哈尔滨档案

 

对于玛拉的家庭情况,曾一智老师在她的《玛拉的国际家庭》一文已讲得很清楚。玛拉的外公外婆是犹太人,1927年在哈尔滨结婚,玛拉的奶奶是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爷爷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人,所以当玛拉的父母亲在哈工大读书时相爱、结婚,引起双方的父母的反对。但最终他们还是幸福的结合了,犹太、鞑靼、俄罗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组成了名符其实的国际家庭。

哈尔滨档案

 

那时距作者的曾外祖父母离开中国回到苏联已近20年了,那是1936年,当时作者年幼的母亲,同作者的外祖父母与作者的曾外祖父母,一起到了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上的利弗施茨照相馆拍了下面这张合影,这张相片竟成了她母亲和她曾外公的永别照。

哈尔滨档案

 

也就当她的曾祖父母回到他们的祖国刚刚一年多,就在1937年10月2日午夜刚过,她的舅公亚沙和姨姥玛亚被带走,4天后,曾外祖父母也都被捕,关押到高尔基市监狱,由苏联内务部国家安全局办理,以日本间谍罪,曾外公和姨姥玛亚被处死。舅公亚沙和曾外婆有幸逃过了厄运。

我曾经看过《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以及《苏联兴亡史》,对那段大清洗还心有余悸,起因源于联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基洛夫被暗杀,苏共政府把这一事件归罪于季诺维也夫的反对派,展开肃反运动,近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清洗。据有关史料统计,共有近千万人死于大清洗,玛拉的家人奥尼库尔一家就在其中。

哈尔滨档案

 

这本书,玛拉用独特叙述方式,让她的受难的家人又来到我们的身边,让那段残酷的历史,鲜活地展现我们面前,令我们对历史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政治纷争、思想意识差异与弱视群体,人性与生存的困境时不时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都无法回避。

这本书还把“哈尔滨早期独一无二的文化又呈现现在人们眼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 Dr.Geoff Raby),也正如艾伦.托马斯(2003-2007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现任澳大利亚驻欧盟大使)说的“作者让我们又想起哈尔滨多元文化遗产。她不但把消失了的哈尔滨俄罗斯社区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和寻求保护这份遗产的哈尔滨人民一起展望未来。”

殿文

政治专业毕业,从事IT行业。喜欢脚下的热土,喜欢探究所在城市的相关记忆,喜欢读书,喜欢从文字中寻找乐趣。

相关推荐

解读“喇嘛台”之谜

二十多年前,风靡大江南北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开场有这样的描写:“从南岗喇嘛台坡路上走下来一高一矮两个年轻人。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