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曾一智 原文发表于《黑龙江日报》 2008年12月3日
在哈尔滨道里西十三道街和尚志大街交口处,有一座俄罗斯风格的木屋,现在挂着永安文化用品商店的牌子,这座木屋有着珍贵的经历——100年前,哈尔滨曾向俄罗斯出口大批中国茶叶,而这贸易的领导者就是契斯恰科夫,当时他建造的这座木屋就成了茶叶贸易中心。近日,记者在绥芬河走访中东铁路沿线的文物建筑后发现,在绥芬河,被当地人称为“人头楼”“大白楼”的当年赤查果夫茶庄,可能就是茶叶商契斯恰科夫的另一处茶叶店,只是译音的不同。经过记者连续5天资料查找,这一猜测得到证实。
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记者查到了关于绥芬河赤查果夫茶庄为哈尔滨著名俄侨茶叶商人契斯恰科夫经营的直接证据。在一本1927年出版的日文资料中,记者看到了介绍绥芬河城市概况的内容,其中就有对茶商契斯恰科夫的介绍,用于音译的片假名与记者收藏的介绍哈尔滨契斯恰科夫的日文资料中完全一样,并且写明了其总店在哈尔滨。至此,一段属于两个城市的历史终于被这条铁路连接起来,令人欣喜。而就在这个发现的当天,记者还从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获悉,经黑龙江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建议,哈市文物站已将哈尔滨的这处契斯恰科夫茶叶店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
绥芬河市民所说的“人头楼”,“大白楼”,就是指建于1914年的赤查果夫茶庄,其三四层楼之间外檐下雕有“人头面孔”浮雕,因而得名。据记者翻阅史料得知,此楼原为俄罗斯人契斯恰科夫的茶庄,用于存贮、检验出口茶叶。1922年被从俄罗斯境内撤回的日本陆军购买,后为日本驻绥芬河领事馆。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苏军一发炮弹,将木质顶楼击毁。解放后,一度为东宁县政府办公楼。1952年后做驻军营房,顶楼用砖木恢复。“文化革命”中,“人头浮雕”被凿除,改成葵花雕饰。1992年后这里改为商用。
记者在日前来到绥芬河时,看到该楼外檐处的人头雕饰已经恢复。经过采访得知,赤查果夫茶庄早在1984年便已被列为绥芬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其修缮和恢复人头雕饰是同年由当地几个民间美术爱好者出资并亲手制作的。1999年以绥芬河日本领事馆旧址之名,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绥芬河的专家对于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并不了解。伊利亚·费奥多罗维奇·契斯恰科夫是当时哈尔滨一位著名的茶叶商,他曾在上个世纪20年代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翻建时,捐赠了60万银卢布。索菲亚教堂的南侧,曾有一块汉白玉的标志牌刻下契斯恰科夫的名字和捐款数额。许多老哈尔滨俄侨都曾对记者谈起过这段历史,并告诉茶叶店的准确位置。据澳大利亚籍哈尔滨俄侨、澳大利亚的哈尔滨满洲历史协会主席伊格尔·萨维茨基介绍,100年前,哈尔滨曾向俄罗斯出口大批中国茶叶,而这贸易的领导者就是契斯恰科夫。记者本人也曾在自己收藏的俄文历史资料中查阅到在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茶叶公司的广告,上面标注着这家经营茶叶的公司创办于1903年;日文资料则记载,日伪时期契斯恰科夫茶叶公司的代表人曾任哈尔滨商工公会参事。
记者曾三次通过新闻报道介绍并呼吁保护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茶叶店原址建筑,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保留这座集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于一身的木结构小屋。
然而,遗憾的是,记者看到,绥芬河的赤查果夫茶庄这座省级文保单位内部,已经被进行了面目皆非的破坏性改造,一层的隔断都被打通,重新做间壁,平面布局完全改变。所有的木质窗框都换成塑钢窗,窗台和楼梯踏步也都换上了崭新的石板。由文物、规划部门制定的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已于去年拆除。记者自省文化厅文物处了解到,这座楼房的改造工程并未依法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申报。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