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人-哈尔滨故事》读记

曾一智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初版为2003年1月,初版印刷了3000册,平装本,定价42元。出版后不到八个月,就全部售出。接着应读者要求,2004年1月再版,再版印刷6000册,我收藏的此书为再版本。这本书被列入九部委和团体联合主办的“知识工程推荐书目”,被评为第十一届黑龙江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第十九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和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城与人

此书的出版是被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主动列为重点图书项目而得以出版的,责任编者为曾一丹,是作者的姐姐,美编为黑龙江省著名画家王纯信的儿子王绘,封面以作者手稿笔迹作背景,以书中的老相片拼结成横幅画卷,紧凑而集中,直迫主题,突出了全书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全书分为“城市风景”、“哈尔滨人”、“最后的俄侨及其他”三部分,初版时收集文章82篇,除了《米沙叔叔走了》、《告别尼娜阿姨》、《小宛》、《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和《琴声飞越大洋》发表于其他报刊和《黑龙江日报》“天鹅”副刊外,其他的均发表于《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栏上。此书再版时,作者根据读者的意见,为进一步充实此书内容,对一些篇目做了调整。撤下《亲爱的小琳》、《“玛达姆”的中国孩子》、《美丽的瓦莉亚》等文,增补了《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今波姐》、《在哈尔滨的雅克萨人后裔》(尚未公开发表)、《“豚鱼计划”(TheFuguPlan)与哈尔滨犹太人》等文。 再版时收文83篇,配有珍贵的相片439幅,多为作者本人拍摄。

城与人

 

这本书,可以说是《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刊的结集,“城与人”专刊是1998年春节前,作者接受杨殿军的邀请,参与创办《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版,最初刊名为“流年碎影”,内容是哈尔滨往事和老照片,后来发现别的报纸有同名的专刊,作者从俄罗斯作家费定的《城与年》获得灵感,就临时改刊名为“城与人”。

城与人

 

本书中诸篇文章没有过多的文辞修饰,却字字如珠,句句如珍,满纸都是真诚的精神。正像作者说的那样,“我并不反对其他作家的闲情逸致,但对我来说,“时不我待”是我目前的一种非常紧迫的感觉,面对那些被开发商或某部门列入拆除计划的老建筑,面对那些即将带着哈尔滨的一段历史告别人世的老俄侨,我不可能产生闲情逸致,只有一种强烈泊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一页页读下去,全书那种紧迫感、使命感、文化感、历史感跃然纸上,我们仿佛跟随着作者在哈尔滨的老建筑中穿梭、奔波,和作者共焦急、共心酸、共叹惜、共高呼,并为她那不顾个人安危,不计得失、不辞劳苦,积极为保护老城文化的精神所打动。曾老师的书如她的人,她是个正直和真诚的人,或许有些人不了解她,认为她不合时宜,但这正是她难得可贵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和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而又偏偏已在消失。

城与人

以书中引导词作为结尾:“我想告诉博物馆广场上熙来攘往的人们,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去砍伐文化。不仅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还有更需要珍惜的,那就是保留在每个人心中的真善美。”

曾一智曾一智老师,曾任黑龙江日报资深记者,高级编辑。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名个人会员。1998年4月创办专事专事呼吁文化遗产保护的《黑龙江日报》的《城与人》专刊。十多年来为保护黑龙江、北京、东三省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多方奔走,被称为“笔战”推土机的民间文保人士。在十余年呼吁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多次遭到殴打和威胁。

殿文

政治专业毕业,从事IT行业。喜欢脚下的热土,喜欢探究所在城市的相关记忆,喜欢读书,喜欢从文字中寻找乐趣。

相关推荐

《萧红全集》散记

又是一年端午节。 记得去年端午,我去了萧红故居,去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端午节正好又是萧红的生日。去故居的人排起 …

十年前的建言

本文转载与曾一智博客,原题为《十年前旧作:哈尔滨:城市建设的走向》,原为发表于2001年1月3日《黑龙江日报》城与人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