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1 甲午战争与中俄密约

本文转载于老道外的Blog原文地址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无论从俄国人1898年开始建城算起,还是从1905年中国政府开始设治至今,都不过一百一十年左右的历史。

1898年之前,哈尔滨这个地方是一个塞外松花江边的小鱼村,“哈尔滨”是满语晒渔场的意思。这里虽然散居着一些渔猎人家,甚至在江边还驻有清政府的营盘,却也不过是一些村落而已。

可是,从1898年以后的三、五年的瞬间,哈尔滨却惊人地、奇迹般地禅变成一座近代城市,又过了10年竟然崛起、发展成为具有欧洲都市风范的国际城市。

哈尔滨怎么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要从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说起。

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急速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并很快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度。同时因其是岛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更为急迫,因此对外扩张早已是既定的基本国策,并且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产生了一个军国主义怪胎,它比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更具侵略性和掠夺性,是更加疯狂、凶残、危险的帝国主义。它的第一个侵略目标就是朝鲜、中国(首先是台湾和东北),然后是东南亚、印度,征服整个亚洲,最终称霸全世界。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曾企图乘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但是因为自感准备不足,与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尚有差距,所以未敢轻举妄动。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战舰总吨位27000吨,而日本只有17000吨。为了战胜中国,日本倾全国之力疯狂扩军备战,并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92年,日本海军舰、鱼雷艇总吨位达到72000吨,超过北洋水师,陆军总规模达到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而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在此期间,对日本日益逼近的侵华战争却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甚至大部分朝臣依然视日本为看不起的“倭寇”,声言“不以倭人为意”。在战争临近的紧急关头,反而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器械和弹药经费。1887年日本天皇以身作则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补充海军军费不足,中国的慈禧却削减海军军费为自己60大寿建设行宫颐和园!两相对比,中国岂有不败之理!

1894年,日本在做好了战争准备之后,不失时机地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它以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挑起丰岛海战为开端,以1895年9月签订《马关条约》为结束。

在甲午战争之初,清朝统治集团内主战派和主和派意见分歧,互相掣肘,被动应战。
两军在黄海进行的海战,北洋水师由于军舰老旧、航速慢,射程近,机动能力差,作战素质低,纵有邓世昌那样英勇无畏的致远舰,也无法挽回战败的结局。

两军在朝鲜平壤等地展开的陆战,作为朝鲜的宗主国的清朝军队,在装备上应该能够打败日军的,尤其在守备平壤时,清军子弹和粮食储备如山,守备一两年都没有问题,如果坚持守卫是完全可以扭转整个局势的,然而却因为缺乏战斗意志而全军覆没。

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相继失败后,慈禧重新启用主和派奕出任总理衙门,请求英美俄联手调停中日战争,岂不知这三个列强各揣心腹,各有打算,都想利用这场战争捞取自己的利益,从一开始就对日本采取纵容的态度,怎能真心调停?调不调停,什么时候调停,真调停还是假调停,怎么调停,以什么条件去调停,都是以列强自身利益为转移的。特别是俄国,它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它非常希望看到日本的军事力量在中日战争中得到削弱,怎么可能从中调停呢?

“调停”无果而终,1894年11月初日军入侵辽东,将战火烧到中国本土。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急忙派代表赴日求和,日本气焰十分嚣张,索要天价议和条件,既要赔款又要割地。这个时候,也只有列强认为对清政府进行敲诈的时候到了,这才开始了真的“调停”。特别是俄国看到日本从中国获得大面积割地、大额度赔款成了大暴发户,危及俄国利益的时候,就急忙出面“调停”,甚至威胁干预了。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前往日本曲膝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国势衰微,发展资本主义的梦想破灭,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更大狂潮。

日本外务大臣公开兴奋地说:“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好几亿赔款,一想到财富滚滚而来,顿觉无比富裕。”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称霸亚洲的野心。

可是,俄国对日本是绝对不能坐视不管的,它尤其不能容忍日本猎取辽东半岛,因为辽东半岛特别是不冻的大连港,早已是俄国觊觎已久、垂涎欲滴的猎物。于是,俄国联合德、法,三国干日,以中国给日本再增加3000万两白银赔款为条件,迫使日本放弃中国割地辽东半岛。日本迫于三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同意放弃辽东半岛。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就此结束。

那么,甲午战争究竟与哈尔滨的兴起有什么关系呢?从甲午战争本身看,它与哈尔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从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上看,它与哈尔滨的兴起不仅关系极大,而且可以说没有甲午战争,就没有哈尔滨的兴起。为什么这么说呢?

俄德法三国干日还辽,俄国起主要作用,所以,日本被迫放弃割让辽东半岛后,清廷内外力主“联俄制日”的呼声已成主流,而俄国顺势以建立中俄军事同盟联合抵制日本为诱饵,软硬兼施,最终迫使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从而孕育了哈尔滨的诞生。

沙皇落井下石逼迫签订《中俄密约》

沙皇俄国诱迫清廷签订《中俄密约》的目的是什么?《密约》的内容是什么?《密约》是怎样促成哈尔滨城市诞生的?

在《密约》签订前的四十年即1886年,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入俄国版图。

为了稳固地占领辽阔的远东地区,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和朝鲜,并与同时觊觎这两地的日本对抗,沙皇俄国在加紧向远东驻军和移民的同时,1891年6月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到1894年,该路已经修到后贝加尔地区,继续往前修筑,按道理应该沿中俄界河黑龙江北岸向东、再沿乌苏里江东岸向南曲折达到海叁崴,可是一心想侵占中国东北领土的沙俄却想把西伯利亚铁路取一直线,横穿中国东北地区,直达海山崴。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时间和距离,最重要的是可以不放一枪一炮而是通过这条铁路控制中国东北地区,将其纳入沙俄的势力范围。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获得清廷同意借地东北修筑铁路。

俄国要借地东北修筑铁路,清政府早有耳闻,但它担心此例一开,后果严重,所以当俄国使节向清廷提出借地修路时,就以自建铁路为由拒绝了沙皇的要求。1895年秋,沙俄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就派人到中国东北进行勘察。清政府提出交涉,沙俄答称西伯利亚铁路将来可能与中国在东北修筑的铁路相接,所以自应将满洲铁道所能经过各地预先勘察,并要清廷训令地方当局放行无阻,又遭拒绝。但是,沙俄在松花江流域的非法勘察并未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沙俄要挟清政府只有满足俄国的要求,俄国才能保护中国,以免再遭日本侵略。如果不借地,就不能签订中俄军事联盟。由于清廷一心与俄结盟以制东洋,所以被迫签订中俄密约。

1896年4月20日,李鸿章作为清廷代表抵达彼得堡祝贺新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加冕,并于6月3日在莫斯科与俄外交大臣罗曼诺夫和财政大臣维特签订了《中俄防御同盟条约》,因为是秘密条约,所以史称《中俄密约》。

李鸿章一行到达俄国彼得堡时,俄方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俄国陆军元帅亲自高举大清国黄龙大旗,同外交大臣一起引路。李鸿章乘坐沙皇本人乘坐的车辆前往下榻处,两边数万俄国民众夹道欢迎。接待规格之高、礼仪之完善,史无前例。李鸿章很快与俄方签订了《中俄密约》。

从《中俄密约》条款上看,清政府要的是中俄“结盟”共同抵御日本侵略中国,而沙俄之意不在与中国结盟制日,而是向中国“借地”东北修筑中东铁路。

从以后的历史事实上看,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时候并没有借力沙皇俄国,俄国十月革命后沙皇就垮台了,可是沙俄借地东北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却成为事实。《密约》的签订为沙俄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皇在远东的霸权地位。

根据《中俄密约》,同年9月8日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确定俄国对中东铁路(китайск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энаяДорга),有建筑权和经营权,并委派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八十年期满后中东铁路铁路及其全部财产归属中国,三十六年后,中国有权给价收回。还归定了不许俄国借修筑铁路之机侵占中国领土。为了尽快实现借地修路,这些有利于中国的条款俄国都可以答应,至于兑现与否那是以后的事,先借地到手再说,这就是帝国主义以强凌弱的惯用手法,后来的事实很快就证实了这一点。

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和《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并没有确定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在 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的具体修筑路线。

沙俄内部一种意见是取靠近俄国边境的北段修筑,这种意见是希望通过中东铁路尽可能拉动黑龙江以北俄国远东地区的发展;另一种意见是取靠近东北中部地区的中端修筑,这种意见充分暴露沙俄企图通过中东铁路控制东北的野心。最后决定修筑的中东铁路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到满洲里、东到绥芬河的东西方向全长1480公里的铁路干线。

由于哈尔滨正处于中东铁路东、西干线的中心,它的战略地位已然十分显赫,然而情况还不止于此,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之后,沙俄乘势占领大连港,获取从哈尔滨到大连的铁路修筑权,于是,哈尔滨进而成为中东铁路东部和西部两个干线以及南部支线三线交汇的中心城市。

在中东铁路干线尚未开工的时候,1897年11月德国假借山东“曹州教案事件”派舰占领了胶州湾,这对俄国乘势占领旅大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沙俄在“保护”中国免受德国侵略的幌子下,出兵占领了旅顺海港。1898年3月,沙俄正式向中国提出租借旅大作为海军基地,3月27日迫使清廷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实现了在太平洋沿岸猎取一个不冻港的野心,同时条约还允许俄国修建从哈尔滨到大连的中东铁路的南部支线。

这样,在中东铁路开工修筑之前,原计划修筑的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的东西方向的中东铁路干线,又从中东铁路的中心哈尔滨开始向南方向扩展修筑一条到达旅大的940公里的南部支线。也就是说,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由西部干线、东部干线和南部支线组成。1898年8月破土动工,分别从哈尔滨到满洲里的西线、哈尔滨到绥芬河的东线和哈尔滨到旅大的南线——三线六处,同时相向施工。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到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东西干线和南部支线全线建成通车,并开始正式营业。

由此可见,哈尔滨既是东西方向的中东铁路干线的中心,又是中东铁路南部支线的始发点,是中东铁路干线和南部支线的“丁”字形的交叉点,其战略位置更加显赫。俄国西伯利亚中东铁路管理局从海山崴(海参崴)迁至哈尔滨之后,哈尔滨不仅成为中东铁路的管理中心,也是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